当前位置:首页> 工作动态

展望中非经贸、绿色、技术合作线上研讨会成功召开

文章来源: 文章类型: 内容分类:

  6月16日,全球南南发展中心项目协同伙伴单位中非民间商会共同举办了“后疫情时代的南南合作与国际发展合作——展望中非经贸、绿色、技术合作线上研讨会”。会议由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联合国业务二处处长张玮女士和中非民间商会常务副秘书长白啸峰先生共同主持,共有来自政府部门、国际组织、科研智库、商协会、社会组织以及私营部门的近200位代表参会。


  据《2022年非洲经济展望》研究表明,非洲遭受了新冠疫情和俄乌战争双重危机冲击,而气候变化不断升级的影响——非洲比其他任何地方都更快、也更严重——也在不断削弱非洲大陆的生产能力。2020年,非洲陷入了五年多来首次大陆层面的经济衰退,各国政府只得迅速采取更多扩张性措施为陷入困境的经济提供支持,这使得其债务大量增加,负债率平均都超过了70%。

  在此背景下,会议邀请了中国驻非盟使团经济商务处公使衔参赞林治勇先生和中国驻塞内加尔大使馆经济商务处参赞韩晓飞先生,为与会人员分享了疫情形势下非洲大陆整体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分析了非盟及塞内加尔经济社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未来对非合作重点,为合作伙伴机构在南南合作框架下,开展更多以当地实际需求为导向、“小而美、见效快、惠民生”的能力建设活动开拓了思路。

  林治勇公参介绍了非洲以及非洲联盟的基本情况,并从非洲大陆当前疫情形势及防控情况、非洲主要发展规划、中非农业合作、中非医药产业合作等方面,对中非合作进行梳理。他指出:民营企业占中国对非投资企业数量和金额的70%以上,已成为对非投资合作的主力军。对非合作要重点关注新冠疫情影响,合作主题需紧扣当地产业规划。


  韩晓飞参赞详细介绍了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塞内加尔和中国的多边合作情况,以及未来中塞两国经贸合作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谈及未来中塞合作,他建议可重点关注油气、花生、渔业、电子商务等领域,优化现有合作环境,为当地相关产业深加工可持续发展、搭建产业链积极贡献力量。


  中非民间商会副会长、秘书长王晓勇先生在总结发言中指出,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支持非洲发展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中非民间商会将在南南合作框架下,继续发挥对非“九项工程”促进平台的作用,不断探索“一带一路”和中非合作产业园建设,促进中非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举办线上会议是全球南南发展中心项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创新举措,旨在通过集结多领域专家,就热点议题进行专题研究和探讨,为合作伙伴单位创新南南合作和国际发展合作形式和内容开拓思路。为更好地宣传会议内容,提升会议的国际影响力,全球南南发展中心项目还将通过添加英文字幕等方式,在更大范围分享会议视频。

  背景情况:

  南南合作是推动全球发展的重要平台,其传统形式是知识分享和技术转让。近年来由于经济合作迅猛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世界上的投资和贸易不断增大,南南合作形式得到拓宽。2019年,在阿根廷召开的第二次联合国南南合作高级别会议强调了南南合作形式和范围的多元化,认可了南南贸易便利和国家间投资政策和环境改善的重要作用。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南南合作特使豪尔赫·切迪克先生还特别强调“南南合作不仅局限于技术方面,还包括金融、经济和贸易。我们呼吁私营部门、民间社会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发挥作用。”

  自2000年以来,中非合作逐步成为南南合作的一面旗帜,增强了非洲的发展能力。同时,非洲地区仍需通过南南合作得到更多支持,在全球范围内凝聚更多力量。


  全球南南发展中心项目是联合国南南合作办公室和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共同发起的全球项目,其前身是中国南南发展中心项目。根据中国商务部与联合国南南合作办公室签署的《关于加深中国南南发展中心项目合作意向协议》,中国南南发展中心项目于 2019 年 6 月正式升级为全球南南发展中心项目。全球南南发展中心项目将在中国南南发展中心项目成果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其全球影响力,力争成为全球南南及三方务实合作平台,并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

  中非民间商会是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和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共同发起成立的全国性商会组织,以“服务中国的民营企业走向非洲”为宗旨,积极与国内外合作伙伴建立密切联系,搭建合作平台,创造中非经贸投资合作的良好环境。截止目前,中非民间商会会员超过2000家。通过执行南南合作项目,中非民间商会将中国企业产业技术优势与非洲经济社区发展有效结合,将中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与南南合作紧密融合,扩展了南南合作概念和领域,走出了一条南南合作的“中非商会”之道。

发表评论:笔名 查看用户评论

验证码: 验证码 看不清?
查看用户评论 评】

商务部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原创”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商务部网站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商务部网站”。

2、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转载”、“文章类型:编译”、“文章类型:摘编”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 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 法律责任。